張伯禮,1948年2月生,中共黨員,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。2002年任天津中醫學院(2006年更名為天津中醫藥大學)校長,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,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,2020年獲“人民英雄”國家榮譽稱號。
當腳下的紅毯向人民大會堂延伸,當全國人民的目光匯成一束耀眼的聚光,當“人民英雄”國家榮譽稱號定格在人生的卷軸上,74歲的張伯禮心中涌出一首詩:“英雄重如山,榮譽激波瀾。幾朵小浪花,濤濤百千萬。犧牲赴壯志,人民多奉獻。抖擻決勝疫,全心為病患?!?
從一位平凡的中醫,到代表全體中醫藥人受譽,他用五十余年的熱忱踐行著自己“賢以弘德、術以輔仁”的座右銘;無論是“居廟堂之高”還是“處江湖之遠”,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對人民許下的諾言。
每個人都不禁好奇,一位被稱為“人民英雄”“國醫大師”“院士”的人,會擁有怎樣的人生劇本?人們試圖從他的成長故事里探尋出成功的秘訣。
這個喜歡穿著藍襯衫的中醫人,袖口被磨得跑了線,黑皮鞋被穿得卷了邊,走路時總是跨著大步子。他用這步子跨越著時代,踩著歷史的琴鍵,從前輩手上接過振興中醫的大旗,為世界奏出屬于中醫的樂章。
他總以波濤中的一朵“浪花”自比,這朵“浪花”激蕩過中醫藥的法治強音,對抗過武漢抗疫戰場的病毒風暴,潤澤過萬千患者的心田,奮進在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征程上。它涌動著,奔騰著,昭示著這個時代為中醫帶來的蓬勃生機。
今年春天,記者見到了這朵“浪花”,正如他所說,浪花雖小,卻能激起波濤千萬。
2020年,張伯禮獲“人民英雄”國家榮譽稱號。
一劑湯藥,青年立下一生志向
命運拐點在1979年的那個初春到來了。
立春剛過,在天津研究生考試報名的最后一天,一位年輕人蹬著自行車騎行了80里路,遞交了自己的報名表。經過層層選拔,他成為了天津中醫學院(現天津中醫藥大學)首屆中醫研究生班14位學生中的一員,并擔任副班長。
“一位妙手回春的老中醫,幫我樹立了人生的志向?!北M管過去了50多年,張伯禮仍然能想起他定下人生目標的那個冬夜。
1964年,16歲的張伯禮考入天津市衛生學校,4年后,他被分配到天津市大港區一所衛生院當醫生。
一個冬日的雪夜,一位年輕小伙突發急性腸梗阻,由于大雪封路,無法被送到40公里外的區醫院進行手術。危急時刻,衛生院的一位中醫大夫用一劑大承氣湯解決了難題。
“就那么幾味藥,怎么有那么好的效果呢?我開始對中醫感興趣?!睅啄甑淖詫W和實踐使他感受到中醫的魅力。他又參加了“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”的學習,爭取到脫產系統學習中醫的機會。
1973年末至1976年初,他一邊學習,一邊參加醫療實踐,并和幾位同學組成研究小組,在中醫治療急癥、熱癥、血癥等領域取得較好療效。他曾代表小組向到天津調研的原衛生部長錢信忠匯報并得到肯定。
對于張伯禮學習中醫的勤奮,熟悉他的人都記憶猶新。
張伯禮曾經的同事、天津市濱海新區古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黨支部書記高云龍說:“他的宿舍,不到12點,燈是不滅的?!?
張伯禮的研究生同學、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吳仕驥說,“伯禮曾將《黃帝內經》通讀了三遍,還寫了大量詳細的閱讀筆記?!?
“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,有很多精華需要去發掘。鉆進去越深,了解越多,這種感受越迫切。這一切只能化為力量,成為學習的動力,為了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寶貴遺產,搶回丟掉的時間,我們要努力干,拼命地干?!睆膹埐Y在研究生班開班那天的發言稿里,或許能窺見他努力的原因。
“拼命地干”概括了他對于中醫的態度。
他的兒子張磊,幼年時期對父親治學的刻苦印象深刻:“父親喜愛讀書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,常常讀書到后半夜?!?
對于他的求學精神,他的研究生導師、已故國醫大師阮士怡曾經用“如饑似渴”來評價。
在天津中醫藥大學博物館,保存著一份張伯禮1974年的筆記手稿,這本《常用湯頭摘錄》記錄了他用過的名方、對藥以及自己的臨證體悟。張伯禮的學生、天津中醫藥大學博士李霄介紹,這樣的筆記手稿和研究記錄,可以裝滿幾十個箱子。
吳仕驥回憶,有一次,張伯禮帶上學術資料和生活用品,一頭扎進實驗室,很久沒有出來。當同事發現他時,寫滿數據的紙張已經鋪滿了實驗室的走廊。等他穿著棉服走出實驗室,外面早已春光明媚。
原來,這一“埋頭”,就過去了一個多月。
一次創新,求索中醫藥現代化之路
很多人覺得,走上中醫藥現代化的研究道路,對張伯禮來說是一種必然。因為他求新求變的態度在學生時代就已萌芽。
工程學、藥理學、統計學……在20世紀70年代,他的學習就已不局限在中醫本身。到天津大學、天津醫科大學旁聽、蹭課成為他汲取其他知識的方式之一。20世紀90年代初,他籌建了全國第一個“中醫工程研究所”。
在吳仕驥看來,張伯禮一直是一個“思想開闊、胸有丘壑”的人?!斑x畢業論文選題時,我們大部分學生都選擇對古代典籍進行研究。但伯禮選擇了舌底診研究,在當時開了先河?!?
就連阮士怡都勸張伯禮選擇自己本來的專業方向。但當時,張伯禮對舌診研究著了迷,經過反復思考,他還是向導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。張伯禮認為,過去中醫舌診只靠眼睛目測,自己希望做中醫診斷的客觀化研究。
得到導師的同意后,張伯禮一頭扎進了研究里。那時候,照相機還不普及,為了拍攝患者的舌象,他拜師學習攝影,還開拓了舌象色度學、紅外熱象學研究領域,組織研發了色差式舌象儀等多種儀器。
中醫舌診現代研究,開啟了張伯禮探索中醫藥現代化的大門?!爸嗅t藥學雖然古老,但它的理念并不落后?!痹谥嗅t藥創新的道路上,張伯禮一直沒有停下腳步。
他以心腦血管疾病為重點,開展了中西醫結合高黏滯血癥的系統研究,籌建了高黏滯血癥檢查室,并進行了相關病理生理及中藥作用機制研究。
他詮釋胸痹“陽微陰弦”,明確脾腎虛損、痰瘀互結為冠心病核心病因,開展首個中醫防治冠心病大規模臨床循證研究。在血管性癡呆治療中,首創劃分平臺期、波動期及下滑期的分期證治方案,顯著提高了療效。
他組織研制了具有辨證論治特色的中風病急性期綜合治療方案,并進行了前瞻性、隨機對照的臨床驗證與評價研究。
他總結中醫臨床病證特點,提出“濕痰濁飲”類病說,建立了濕濁痰飲類病證治體系。
他率先提出了“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”戰略,對30個中藥大品種進行二次開發與產業化研究,在全國推廣后,培育了名優中藥大品種群。
他帶領團隊進行組分中藥研究,創建了國內首個組分中藥技術工程中心,開展中藥數字化分析及組分中藥配伍優化研究,構建了6萬個中藥組分和化合物的實體物質庫,使中藥研發由單純經驗上升為基于經典的組分配伍優化設計,用現代科技方法研制了多個組分中藥,二次開發了一批經典名方,同時促進了中藥產業的升級換代。
“他取得的成果離不開創新的思維、嚴謹的態度、扎實的研究?!痹撠焽?73項目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,這樣評價自己昔日的助手。
一顆仁心,為百姓開出濟世良方
2020年春天,湖北省武漢市江夏方艙醫院頭頂的日光燈高懸,照得方艙醫院的黑夜也宛如白晝。
在這里,張伯禮做回了那個最簡單、最純粹的身份——醫生。
“指導中醫藥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,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法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,為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作出重大貢獻?!边@是他獲得“人民英雄”國家榮譽稱號時,國家對他的認可。
或許,英雄的成長是從平凡中來的。在一周三次的門診診室里,在一張張開具的處方里,在一次次對患者的叮嚀中。
有時,那雙溫暖的手能傳遞出希望的訊號。
武漢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韓威時隔兩年多后,仍然難掩激動。他說,當時,母親因新冠肺炎去世。在方艙醫院,自己一度想放棄。在低谷中,是張伯禮那雙溫暖的手,搭在他的肩膀上,鼓勵他堅持下去。
后來,韓威才從新聞里得知,因為勞累,張伯禮在醫院摘除了膽囊。但他不知道的是,術后第三天,張伯禮就將外套拉鏈拉得高高的,藏住里面的病號服,參加了抗疫視頻會議。
也是這雙手,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,面對患有淋巴癌的患者馬占魁,掏出兜里所有的錢,緊緊握住患者的手,囑咐他不要中止治療。
他的學生、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博士黃明說,有時這雙手搭在患者的“寸尺關”上,患者的眼淚就掉了下來。
有時,那雙仁愛的眼能觀察到微末的細節。
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??滇t院的舊樓沒有電梯,張伯禮看到有些患者腿腳不便,主動提出用一樓的一個小房間做自己的臨時診室。
當研究人員為患者拍攝舌象照片時,他會為患者準備一副眼罩,避免閃光燈傷害患者的眼睛。
有時,那顆慈悲的心能提供不竭的動力。
“無論張老師有多忙,這么多年來,一周三次的門診,是他對患者的承諾?!彼膶W生、天津中醫藥大學博士楊豐文說。
“寧愿自己苦,也不能讓患者白等?!背霾钤谕?,為了準時趕回天津出診,他曾經在綠皮火車上站了一夜。
為了更好地服務貧困山區的患者,張伯禮還讓自己剛留學回國的女兒加入學校博士團志愿者行動,奔赴甘肅等地幫扶?!案赣H把患者看得很重?!睆堦险f。
黃明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。在參加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前一晚,陪同張伯禮住在京西賓館的工作人員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。原來,是一家中國企業想邀請張伯禮為海外患新冠肺炎的員工診療。陪同人員考慮到他的身體婉拒了。張伯禮得知后,立刻為患者遠程會診,他說:“還有什么事兒比救人更重要呢?”
在他心里,患者永遠是第一位的。
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記得,當最后一批新冠肺炎康復患者走出方艙醫院,泡面里蒸騰起的水汽彌漫在張伯禮的眼鏡片上,與熱淚混在了一起。
什么是英雄?
“國有危難時,醫生即戰士。寧負自己,不負人民!”是他用行動給出的回答。
一副鐵膽,為中醫拼出一塊陣地
2003年春天,在張伯禮的記憶里濃墨重彩。
19年后,當中醫藥全面參與抗疫受到全國乃至世界認可,他總會想到那一年自己在“非典”(SARS)隔離病房外面,為中醫爭取的機會。
那時,一位西醫院院長的親戚感染了SARS,經治療后仍不見好轉,情況危急?!霸囋囍兴幇??!彼_出方子煮成湯劑,悄悄讓院長送到隔離病房給病人服用。而當時,天津的抗疫還未允許中醫藥參與。
幾天后,好消息傳來,服用中藥后,病人退燒了,病情明顯好轉。天津市領導決定,讓中醫介入治療,張伯禮擔任天津市中醫治療SARS總指揮。
從試著把第一劑中藥送進病房,到籌建起“中醫紅區”,從編撰10萬字的《非典專輯》到最終形成的治療方案被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《SARS中醫治療方案》收錄,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,他一直在為中醫爭取陣地。
2020年,在武漢,他提出中醫整建制接管方艙醫院,擔任江夏方艙醫院名譽院長。26天,這家方艙醫院實現了“零死亡,零轉重,零感染”的目標,創造了歷史。
“戰疫后,別忘了中醫藥!”“給中醫一塊陣地,就打贏一場戰役!”“發展中醫藥,是在給整個中華民族爭生機!”“以西醫的標準考核、評價中醫,是錯的!”“望有關部門對中醫高看一眼、厚待一分!”他為中醫藥事業的發聲字句鏗鏘。
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15年,他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建言獻策,提出近百項議案和建議。中醫藥法這部法律,也凝聚了張伯禮的智慧和汗水。
在很多同仁眼里,一向溫和慈祥的“老張”只要遇到“中醫的事兒”就會變得有鋒芒和棱角。
他說,這是因為我對中醫愛得深沉。
一生奉獻,讓中醫薪火傳承不息
“他的大家風范深深吸引著我”,這是張伯禮第一次見到阮士怡后,寫下的感想。
從老師那里學到的醫德醫風,他也同樣傳承給了自己的學生。畢業后,他留校任教。2002年,他擔任天津中醫學院院長。
“我做校長,就要做稱職的校長?!彼群笈囵B了博士后、博士、碩士及徒弟(師帶徒)近300名,多數已成為中醫藥界的骨干力量。
他是潤物無聲的“園丁”。
“我的工資夠花了,所有獲獎的獎金都用來培育學生,這錢就用在刀刃上了?!?009年,張伯禮將自己獲得的各類獎金數百萬元捐出,設立了“勇搏獎學金”。
每年初冬,他就購買一批棉衣,發給貧困生。為了保護學生的尊嚴,他還叮囑“款式需不同,要悄悄放在學生床頭,不搞發放儀式”。
在很多人眼里,他對學生的大方和自己生活的簡樸形成了強烈反差。
天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主治醫師戚經天回憶,自己剛入學時,在校門口遇到一位蹬著自行車排隊買煎餅的老人,后來他才知道,那是他們的校長。
黃明說,領取“人民英雄”國家榮譽稱號時,他穿的還是前些年買的舊西裝。
他是指引航向的“燈塔”。
即使過去了很多年,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王保和依然感激這座“燈塔”。1988年,他成為張伯禮的研究生,張伯禮在學術上的嚴謹苛刻,他至今難忘:“畢業論文不但文字要修改,邏輯關系要修改,甚至標點符號也要修改?!?
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張俊華說,在兼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和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的那幾年,是張伯禮最忙碌的時候。由于在京津兩地奔波,短短幾年,他的公務車就跑了50多萬公里路。但即使很忙碌,他仍不忘緊抓學生們的學術研究。
“在中國藥科大學讀博士時,因為第一學年在南京上課,老師每次授課都要奔波,我實在不好意思打擾他?!绷畛FG旭沒想到的是,老師主動給他“開了小灶”?!坝幸惶焱砩?0點多,老師打電話喊我過去,整整兩個小時,他掰開揉碎給我點撥指導?!背FG旭說。
“坐下來會看病,站起來能演講,閉上眼會思考,進了實驗室能科研?!笔撬麑W生提出的要求。
他是甘于奉獻的“人梯”。
“只要是為了學生好的事,他就會忘了自己?!睏钬S文說。
有一次,學校買進一臺儀器,需要大量新鮮血液反復測試。張伯禮拒絕了學生們的抽血請求,連續8次抽取自己的靜脈血。他說:“我是實驗室負責人,應該抽我的血?!?
畢業于天津中醫藥大學的醫生張宜濱記得,自己跟著馳援隊伍到達武漢那天,風雨交加?!皬埨蠋焾猿众s到駐地給我們鼓勁?!睆堃藶I說。
每到畢業季,每一位畢業生都能與這位老校長合影。即使天氣炎熱,他也堅持在體育館站上一整天。
這種“堅持”的原因,很多年后,學生們才在他的手稿中發現端倪。一位學生在整理手稿時,從里面掉出一張發黃的剪報,上面寫著“要給畢業生一個儀式”。
張伯禮希望,在踏出校門的那一刻,他們能永遠記住,做一個對中醫藥事業有用的人。
每當晚霞爬上天空,擁有短暫獨處時間的張伯禮總會來到學校的如意藥嶺走一走。
“桑榆不嘆暮,藥嶺有志遠?!彼麑懴碌倪@句詩,貼切地描繪了他此刻的心境。
微風吹動藥草,也輕拂著他那顆滾燙的中醫心。